
關於作者
本文由目前服務於苗栗縣坪林國小的級任班導許芳慈老師撰文,分享第一線教學經驗與實務心得,走過剛接任導師的迷惘,現在已能好好管理經營一個班級,希望透過分享自身經驗,讓即將當導師的你更有方向!
級任導師帶班前能做的4大準備
1. 了解班級樣貌:從「人」開始
最了解學生的,往往是那些跟他們一起走了一段時間的老師。可以找機會跟資深老師聊聊孩子的個性、學習狀況、有沒有特殊需求,甚至家庭的樣貌。這些線索會幫助你更快掌握班級的節奏,也更知道如何陪他們走未來的日子。
2. 與家長建立信任:先說聲你好
除了你在適應環境,家長也在適應「你」成為他孩子的老師。試著主動跨出一步:一封簡單的自我介紹信、你對孩子的期待、未來的聯絡方式⋯⋯讓彼此多一點認識與信任,很多事情也會更好一起討論與面對。
3. 設計教室空間:讓理念在各處發酵
教室是一個班級最長時間共處的地方。佈置不只是裝飾,而是能傳遞教學想法的媒介。像是「讚美牆」能讓孩子們練習看見彼此的亮點,也能培養班上的正向氛圍。
4. 擴展支持網絡:找到你身邊的資源
成為老師,不需要單打獨鬥。現在有許多單位在做教育創新與教師支持,多看多接觸就能夠累積自己的知識庫,像是翻轉教育、品學堂、共備社群,或各地的國教輔導團⋯⋯這些資源可以陪你探索教學、找人討論、甚至獲得教材支援,讓你走得穩一點,也更有信心。
實測有效!國小老師分享班級經營的4大關鍵
所謂班級經營(英文:Classroom Management)指的就是有效管理影響班級運作的人、事、時、地、物等各項因素。好的班級經營就可以讓學生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也可以讓班級間的人際互動更為穩定良好。
「OMG,我開學這禮拜都在吼小孩。早自習在聊天、午休不睡覺、打掃時間去玩耍,我整天都在提醒他們該做什麼,真的好累!」還記得我第一次接班時,下班後總是這樣對朋友抱怨。每天都像在跟整個班級拔河,越努力想控制,越感覺失控。
那時我一直以為是學生不配合,後來求助資深老師、上網爬文、看教學影片,才發現——不是學生不乖,而是我還沒準備好。原來,我的班級經營根本還沒站穩。當我開始重新調整自己的做法,孩子的行為慢慢穩定下來,我也不再需要靠「吼」來撐過一天。以下是我後來實踐、也真的感受到改變的四個關鍵:
1. 學校時間軸的安排與規則討論
先跟學生一起釐清「什麼時間該做什麼」,從早自習、午休到打掃,把一日流程說清楚、做熟練,孩子才知道怎麼跟上老師的節奏。
2.設計適合的獎懲制度
讓學生知道「被看見」是有意義的,小小肯定就能帶動行為;而一致、明確的懲處,也是在幫助孩子認識界線。開學時跟學生們討論有哪些規矩要遵守、如果沒有做到或有做到會有什麼相對應的獎勵與處罰是什麼,因為是孩子自己提議的,所以懲罰的時候也會很服氣、配合。
3. 用空間營造班級感
教室裡的一張海報、一面牆、一個角落,都能默默傳遞你的期待。環境佈置不只是美觀,更是教學的一部分。例如我所做的switch訂正進度條,吸引學生想要打到終點的怪物,而努力訂正,培養自動自發的能力。

(圖片來源:芳慈老師)
4. 建立默契,取代吼叫與催促
當班級運作不再只靠老師的提醒,教室就開始長出自己的節奏。從一句口令、一個眼神,到熟悉的收拾流程,這些看似微小的默契,其實都是建立班級文化的起點。
像是我和學生之間有一個小默契:上課鐘聲響起後,我會說:「Good morning, I’m teacher Charlie. Are you ready for the class?」這時候學生就會檢查自己的書本和文具是否準備齊全,準備好的人會大聲回應:「Yes, I’m ready.」這樣的互動,讓學生知道「聽到什麼,就該做什麼」,也讓課堂運作更自然順暢。
默契不只是方便,更是信任與參與的開始。當學生不只是被動聽指令,而是懂得「我們的教室怎麼運作」,學習的力量就從老師的口中,慢慢長進了孩子的心中。
20世紀最佳執行長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更有句經典名言:「管理就是溝通、溝通、再溝通!」其實過程就是需要不厭其煩地與學生溝通,表達老師的期待是什麼,並且去了解孩子的困難點在哪裡才能給予適當的鷹架與幫助,這個過程是反覆且需要時間的,所以也提醒各位老師們,多給自己與小孩一點時間喔!
出處:談判大師劉必榮:會溝通的人不一定會談判,但會談判的人一定會溝通
更多班經資料請參考:
翻轉教育班經策略|怎麼將你的教學理念融入班級經營中?到底經營什麼呢?
【專家怎麼說?】四種方式建立自己的帶班風格 #班級經營|《老師免煩惱》E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