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LIS陪伴老師穿越數位時代,迎向AI挑戰,以教材與研習,一同培育孩子的科學素養

lis致力培育孩子的科學素養

108課綱上路後,臺灣教育從傳授學科知識,轉向培養核心素養。雖然各界普遍認同素養的重要性,但回到課堂,老師們面臨的首要挑戰是「素養要怎麼教?又該如何評量?」疫情加速全球數位化,近兩年AI更迅速普及,教學現場因此正承受接連而來的衝擊。

LIS(Learning in Science)情境科學教材始終相信一個人學習並建立思考能力的關鍵在於國中小時期,而這個階段老師扮演不可取代的陪伴角色。因此,支援與陪伴國中小自然科教師面對教學創新與改變,是LIS自2013年創立以來的重要使命。我們設計有別於填鴨式的科學教材,協助老師推動STEM與科學素養導向的教學,讓他們更容易進行教學創新,幫助孩子找回對科學的興趣,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嚴天浩演講科學教育的重要性
臺灣教育從傳授學科知識,轉向培養核心素養,LIS情境科學教材長期陪伴老師,一同探討什麼是素養、又該怎麼推動科學素養導向的教學。

邁入素養教育的年代,LIS 支援課堂上教與學的需求

從前工業時代的填鴨式教育,講究知識的背誦,但隨數位科技的進步,「記憶」已經不是重點,靠搜尋可以隨時找到知識補給,為了應付更多樣與複雜的世界,教育進入了素養的年代,除了知識外,孩子更需要擁有能力與態度,如知識判讀、邏輯推理、實驗設計等能力,如此面對各式各樣的素養考題,才能順利解題,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些能力可以面對未來的人生。

而我們認為,要培養更多孩子就必須支持老師。在素養教育時代,老師的教學方式不再是照本宣科,但許多中生代老師,自己求學時並未受過創新的教學方式,如今卻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肩負形塑孩子未來的責任,每一個知識概念都必須「一次到位」,因為每堂課都只有一次機會。另外,更讓我們心疼的是,國小自然課常由非自然本科或代理代課老師擔任,他們缺乏資源與專業背景,卻依然努力撐起課堂。

雖然很多人對我們的印象是拍攝影片的YouTuber,但真相並不是那麼簡單。LIS為了支援現場教學的轉型,每部影片都透過設計,置入科學思考階梯,以呈現科學的脈絡跟思考的方式,除了培養孩子們,讓他們能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老師做為教材,為此並舉辦研習活動,帶領老師拆解科學階梯,懂得使用影片中的斷點,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表達提問,簡言之,就是教老師如何學會讓學生利用科學思考的方式,找到問題的答案。

國小自然研習推薦LIS研習
LIS情境科學教材用「科學推理階梯」製作教材,以呈現科學的脈絡跟思考的方式,並提供老師四格架構,讓老師們更好地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

lis研習推薦
除了能引起學生學習動機的影片教材,LIS也會定期舉辦教師研習,讓老師們親自操作實驗、掌握如何在自然課中帶領學生做實驗,提供教師夥伴交流共備的場域。

曾經有位老師對我們說:「謝謝你們,讓我有勇氣再教下一堂課。」原本他對教科學缺乏信心,但在參加研習後,找到方法與答案,也找回面對學生的勇氣。

事實上,為探尋老師與學生的真正需求與視角,多年來我們不斷訪談全省的教師,也深刻理解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大不同,尤其是非本科老師對於自然科學本就不擅長,因此心中始終有一個揮之不去的疑問:我現在教給孩子的內容,真的是正確的嗎?如果沒能教對、教好,那麼孩子在這四十分鐘的課程裡,就可能失去一次重要的學習機會,這真是重大的壓力。

也有些老師理解科學原理,但很難靠自己的力量製作教材,並且教會孩子。因此,有老師告訴我們「還好台灣有LIS的協助,而且提供了真的從老師與學生的角度去製作,非常有品質的影片教材」。

lis教材好用嗎
為了引起孩子的學習動機,LIS透過設計有趣的動畫,讓孩子們可以跟著主角一起思考與破解任務,也是許多老師融入課堂中用以協助教學的有力工具。

我們也看見許多代理代課老師,雖然沒有正職的資源與保障,他們卻依然想把孩子教好,甚至利用自己的時間與經費,來參加我們的研習、準備教材。例如在研習中我們遇到過某位老師,他一開始談起學生時滿是無奈,說孩子情緒問題多、讓他很頭痛。但聊到最後,他卻分享,孩子因為他的教學而能力進步,甚至改掉壞習慣、開始成長,讓他重新燃起努力的動力。

這些故事,讓我們更確信自己存在的意義,我們努力梳理教材、降低教學門檻,只為讓老師們能有更多力量,繼續為孩子付出。也正因為有這群老師願意站在教室前,承擔壓力、持續傳遞知識與啟發,LIS 所做的一切才真正有價值。

▲   LIS至今已走遍全台13個縣市,舉辦超過40場研習,與近千位老師一起共備,期許能上出引發孩子學習動機的自然課堂。

AI科技,強勢推動學校教育的轉型

素養教育帶來了第一次衝擊,而AI則推動了更猛烈的變革浪潮。面對 AI 技術的快速發展,老師的角色與課堂的面貌正在改變。AI可以成為教學的助力,但我們更希望孩子能在使用 AI 時,具備批判思考與自主學習的能力,而非完全仰賴科技,隨著AI學習模式普及,教育落差恐怕更加擴大。

我們認為,國中小階段有太多的學習起點,來自於現場老師的引導,唯有當孩子主動學習時,AI才可能發揮真正價值。因此,培養好奇心、學習慾望與主動權,才是AI時代老師無法被取代的價值,也是LIS未來協助老師的重要方向。

但教育的問題一向是結構性,並且是系統化的循環,LIS多年來為了推動科學教育,解決師資培育、增能的問題,但更希望為科學教育體系盡一份心力,促進正向循環。為了從根本解決教學現場的困境,我們希望有能力可以從研發產品,進一步進行倡議。

因此,AI的突飛猛進,對教育、學習都造成極大的震撼,讓我們更迫切地希望與產官學研各界對話,吸引更多關心科學教育者的注意,共同探討臺灣的教育系統與社會資源,如何對齊未來人才需求與科學素養發展趨勢。我們將於2025年9月19日舉辦「科學教育共構論壇」,透過政府、企業與教育現場的跨界接力對話,提出挑戰、分享實踐,為孩子打造能面對未來的科學教育環境。

希望藉此論壇能帶來更多省思,並用於我們未來的教材與研習設計中,如此AI 才能成為孩子探索世界的工具,而非取代思考的依賴。我們會一直陪伴老師們成長,因為這正是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在 AI 時代中茁壯的關鍵。

科學教育論壇 掌握培育人才永續解方

誠摯歡迎關心科學教育的你 一起共襄盛舉!

📍日期|2025.09.19 (五)

📍時間|14:00-17:30

📍地點|台北文創大樓6樓(免費入場,名額有限!)

📍報名連結:https://learninginscience.pse.is/7znbqn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