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站上科學教育最前線!教師如何孵化台灣人才競爭力|科學教育共構論壇精華報導(教師篇)

2025 lis科學教育共構論壇精華報導(教師篇)

社企流/文:李翌甄

當全球的目光聚焦於台灣的半導體與 AI 實力,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浮上檯面:10 年後,我們還有足夠的創新人才來延續這份榮光嗎?人才的永續,根基於中小學的科學教育。當教育現場面臨資源困境與升學壓力,我們該如何延續台灣的未來競爭力?

從教學現場出發,LIS 情境科學教材於科學教育共構論壇中,邀請兩位深耕教育現場的老師——現為台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自然領域副召集人、任職於台南市立大橋國小教師李麗菁,以及新北市國教地方輔導團自然科學分團國中組專任輔導員、同時任職於新北市立三多國中教師陳學淵,一同揭示在課綱、科技與社會期望的不斷變革下,教師如何成為點燃改變的關鍵角色。(同場加映:不只做教材、更造生態系:LIS 如何串連教師與企業,共創科學教育多贏

▲ LIS 科學教育共構論壇對談與會者,左起新北市立三多國民中學教師陳學淵、台南市立大橋國小教師李麗菁、親子天下總編輯陳雅慧。來源:LIS 情境科學教材

教師圖像再定義:從「知識傳授者」到「學習舞台的搭建者」

台灣家長和教育體系普遍重視「起跑點」,但在科學教育中,真正的起跑點不是背誦課本,而是「好奇心」。孩子們從小就會問「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為什麼冰會融化?」這些問題,本身就是最原始的科學精神。

然而,當學校課程過度傾向於考試導向,這些問題往往被忽略。研究顯示,如果在小學階段能透過動手實驗、生活觀察與跨領域學習激發孩子的好奇心,他們在後續學習中不僅能掌握知識,更能培養長期探索的習慣,真正的科學馬拉松,必須從培養「問問題的勇氣」開始。

在國小,當非專業背景的自然老師比例逼近 8 成,一週僅有 3 節、一節僅 40 分鐘的自然課,該如何引導孩子問問題、進行深度探究?李麗菁的答案是:打破框架,創造體驗。她讓學生扮演藝術家、演員等不同角色,將知識轉化為詮釋世界的能力。「老師該給的不再只是知識,而是探究學習的歷程,以及讓他能持續前行的動力。」

她分享,老師的任務是為孩子「搭建舞台」,這需要從引導觀察、思考、提問開始,「最重要的是,讓孩子不要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這正是科學精神的起點。

▲ 李麗菁強調,小學教育需要推一把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多問「為什麼」。來源:LIS 情境科學教材

但升上國中,情況則是每況愈下。「我們常常覺得好像把小學生教壞了。」陳學淵坦言,許多學生從探究精神十足的小學階段,進入國中後卻被考試壓力壓垮。「升上國中之後,家長心態就 180 度大轉變,開始要求小孩要考試、甚至會監督老師考幾張考卷。」

「我們常常在『忙』與『茫』中度過。」在考試與進度壓力下,許多科學探究的歷程被犧牲了。陳學淵指出,108 課綱最關鍵、卻也最常被忽略的,正是引導孩子像科學家一樣思考「為什麼」。唯有讓孩子親身經歷從觀察、提問到設計驗證的完整歷程,學習才能真正有意義,而不只是為了應付考試。

▲ 陳學淵指出,在考試與進度壓力下,許多科學探究的歷程因而被犧牲。來源:LIS 情境科學教材

當 AI 進入教學現場,是助力還是阻力?

面對挑戰不斷的教學現場,如今更出現了足以顛覆學習樣貌的新工具,作為教育者如何看待這場 AI 引領的教育變革?

「在教學現場絕對沒有最完美的教學,因為你的孩子在變、時代在變、社會在變,老師也應該要跟著改變。」李麗菁表示,AI 的出現,為科學教育開啟新可能,不過凡事一體兩面,AI 帶來便利,也帶來挑戰。

李麗菁和陳學淵一致認為,對老師而言,AI 現階段是輔助「教師備課」的好幫手,而非直接拋給學生的學習萬靈丹。老師們可以利用 AI 製作動畫、客製化教材、設計差異化教學活動,為不同特質的學生量身打造最適合的學習路徑。然而,「認識眼前的學生」始終是教育現場無可取代的核心。

而對學生來說,陳學淵則指出,應以較嚴格、謹慎態度引導使用。例如,在有標準答案的學科知識上,應避免讓學生直接向 AI 索取答案;但在需要創意發想、沒有標準答案的專題探究中,AI 則能成為拓展思路的好幫手。老師的角色,正是判斷與把關的守門人。

從教室到生態圈,產官學協力強健科學教育網絡

「老師們每一天在教室裡,都是在打造我們的未來。」本場對談主持人、親子天下總編輯陳雅慧指出,從教學理念的革新到新興工具的靈活應用,我們看見第一線教師展現出的專業與韌性。然而,要建構永續的科學教育未來,不能只靠老師們單打獨鬥。

「科學是所有人的事情,不僅僅是科學老師的事。」李麗菁強調,要讓改變持續發生,光靠老師的熱情與投入仍遠遠不夠。

現實的需求是,經費投入、人才協力以及硬體升級。陳學淵指出,像是改造學校的老舊實驗室、支持教師培力系統,將是最直接有效的幫助。

李麗菁則分享,台南市府額外補助的 150 萬經費,讓他們得以舉辦親子營、市集,帶動更多家庭與孩子接觸科學。而她也期許更多企業投入資源,讓「種子教師」走進校園,陪伴更多孩子,「我一直很期待會有業界的人員進到教學現場,告訴國中小的老師『你們從來都不孤單』。」

一場好的教育,絕非一人之功,唯有教學現場、社會、企業、政府共同協力,從點串成線、再織成面,把整個科學教育網絡連結起來,台灣的科學教育才能真正茁壯。這不僅是為產業培育未來的工程師或科學家,更是為台灣社會,培養一個又一個具備科學思辨能力、能解決未來複雜問題的永續公民。

核稿編輯:李沂霖

本文獲「社企流」授權刊登,原文標題:「 站上科學教育最前線!教師如何孵化台灣人才競爭力」

延伸閱讀:
AI 時代來臨!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科學素養與人才?
人才永續的起點——為什麼我們需要「新」科學教育?
企業投入教育議題可以怎麼做?從 LIS 經驗,找到強化永續目標的金三角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