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跟著LIS體驗天文展覽3個關卡,探索宇宙奧秘!

天文展覽_地球自轉軸傾斜

切身體驗讓知識更容易被記住

在之前文章中,我們提過「體驗的價值」,對於教學現場,LIS期待能帶給老師和孩子們的是如何利用實體展品的體驗,讓知識不僅是停留在課本的理解層面!

根據過往與老師的訪談分享,天文之所以被國小老師們認為是教學上較難執行的自然科目,是因尺度大的原因很難讓學生們揣摩不同視角地思考,於是我們基於在製作教學影片時,看到動畫模擬太空視角,講解知識原理對孩子較易理解的價值,萌生了將「視角」落實為展品體驗的形式,如果無法想像抽象的概念,那就讓身體先去感受。

天文_展品

三個關卡,讓孩子學會日地月關係

在展覽中,我們講述了「東升西落」、「月相變化」及「軌道傾斜」的原理,運用文字展板、展品、地貼道具,作為讓學生可以「自主體驗展覽」的引導方式。展覽第一關,運用體驗頭套模擬宇宙中公轉的軌跡,讓孩子透過「地球人」的視角去揣摩太陽如何從東邊出現,進到第二關後,加入了月亮的存在,在固定的視角去考量日地月三者的相對位置,以推測月相的週期性規律。每一關我們都在文字中放入劇情預期推動孩子去思考,在宇宙的故事情境中,關於展板上的知識假設和推測,哪一項會跟使用展品後的觀察結果相同。

月相變化
地球公轉太陽
月球公轉地球

發現閱讀量成為體驗門檻,團隊與現場教師合作調整

無論是展板或展品道具,展覽中著重在「體驗」的設計確實收穫了許多孩子的青睞,但是展覽實際的狀況,也有如我們不如預期之處:那就是孩子的閱讀量。我們發現孩子容易略過文字較長的展板,在進入關卡時會想先玩展品而略過文字閱讀。而這個影響在中年級的孩子身上尤為顯著,因為缺少了原理知識的資訊,而無法產生聯想,進而做不出合理的假設,讓體驗不連貫,達不到輔助學習的核心目標。

在教學現場的老師們在接收到學生的使用情況後,也迅速針對以上困難,調整了對應的展覽做法,例如:調整教授的內容,舉凡課前的預習、知識原理預告、體驗時分組探究,老師們都在兩週中發展出適合各個班的引導方式。

月亮發亮的成因

LIS的視角轉換,陪伴教師與孩子

這樣的呈現方式雖與預期的做法不同,但因為老師迅速地進場調整,優化展覽的體驗,達到輔助課程的效果,不但將「自主體驗」的難關轉化,同時改變了LIS的展覽設計視角。

無論是課綱中必備的基礎知識,或是LIS設計的延伸思考,都有老師在教學時一邊協助我們修正;站在孩子角度的「實地操作探究活動」與探索科學問題的能力,是從LIS原始視角不一定能看見的教學現場,而這次的視角變換看到老師就仿佛是教學現場的科學家,陪著我們走在解決問題的路上。

每一次的教材開發,對於LIS的目的也不僅是為了補足符合教學需求的供應,同時因為蒐集到現場的反饋,讓LIS有機會轉換視角,在創新教材、協助老師上一堂有趣的科學課之餘,陪著孩子找到成就自己的學習方法。期許孩子們擁有像科學家一樣解決問題的能力,LIS也在努力成長為終生學習陪伴者。

→觀看更多天文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