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用科學史有脈絡學習科學!LIS 科學史教材影片最佳瀏覽方式分享

科學史讓孩子有脈絡學習科學
看著孩子的課本,你是否也曾經好奇:「為什麼課本要教這些知識?」義務教育篩選出這些孩子必學的「基礎知識」,背後有著什麼原因?課本編排的方式又有什麼樣的目的?
 

在台灣自然科學學習,以知識概念切分為單元,按照著概念的深淺難易,依序排列組合在 12 年國教裡。課本為了確保知識點能完整收錄,同時又要符合孩子的能力發展,「以知識來解釋知識」成為課本的編排特色,但點狀式的學習,讓孩子不容易連結概念與概念間的關聯性,也讓學習像是在被動接收每個「概念的結果」。

重要,但卻沒被課本沒說清楚的「科學史脈絡」!

LIS 想試著用「問題(好奇)接著問題(好奇)的方式帶出知識」!

歷時九年,我們將國中小課綱裡 100 個單元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科】知識解構重整,以「科學史脈絡」重新編排設計,結合歷史故事帶著孩子隨著時代演進,從科學家們當時生活中的問題出發,重新探索世界,提升學生對科學本質的了解,也有助於提升孩子學習動機。

拉出課本裡隱形的「科學發展」軸線,我們期待讓小朋友用人類從古至今認識世界的方式,來認識科學的概念,真正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 因此,LIS 的教材設計,其實有著「最佳瀏覽順序」!

LIS 的教材設計是基於科學史發展脈絡,但在 Youtube 上面沒有辦法用樹狀圖呈現,只能夠用一個又一個的播放清單,但播放清單就算加了順序,其實也還是沒辦法很直接地看出概念與概念間的脈絡。

我們想:邀請家長、老師帶著孩子,使用 LIS 的「科學史脈絡地圖」來做學習!
您可以在 LIS 官網中找到 【科學史脈絡】 線上參照 。

🚩 「科學史脈絡圖」使用教學
帶您認識「最適合孩子學習科學」的方式 💡

【STEP 1】

  • 首先,請將目光放到【右上角的長方形色塊】。每個色塊都是課本的一個單元,每單元各自對應不同科學發展軸線。若有需要可搭配學校教學進度索引。

【STEP 2】& 【STEP 3】&【STEP 4】

  • 最左邊的【時間軸】「由下往上」累積,建議順著科學史發展「由下往上」循序觀看。你可能會遇到脈絡圖「分岔」的情況,這意味著後續的新理論,其實是依循著這幾條不同脈絡的概念基礎才得以發展成形。因此建議用「爬格子」的方式來學習,才不會漏掉任何一個關鍵知識喔!
  • 每條知識軸線都代表著「人類面對一個自然現象,窮盡一切探究的過程與結果」。我們拿【化學脈絡圖-物質的組成】來舉例:在循序觀看影片後,我們能看見道爾頓、湯木森、拉賽福,師徒間理論的傳承與修正,並看出早在更源頭,科學家展開一系列探究之前,最起始的好奇和探問:「這個世界,究竟是怎麼組成的啊?」
  • 最後,謝謝你看到這裡,和你分享一個小彩蛋✨:其實「物理、化學、生物、地科」四領域脈絡圖也能【橫向串聯】喔!當四張圖橫向展開,我們能發現地科的發展時序最晚。因為許多地科理論是奠基在物理、化學、生物的概念之上,這也是為什麼地球科學需要放在國三才學習。

🚩 「科學發展史」正好體現著「人類認識世界的順序」🧪

從上面的分享中,你大概可以看出,大部分科學研究都起因於科學家對現象的困惑,進一步產生好奇心,驅使他們往下研究。

而綜觀科學史,絕大多數的科學概念並不是横空出世,更多是建立在前人之上。如果少了前人提出的基礎概念,那麼許多我們現今能學到的進階概念,可能都變得難以理解,或是根本不會被提出來。

 LIS 相信:如果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認識世界」 🌎

⭐ 自然科學的學習,就該從人類探索世界的脈絡來學起 ⭐

因著這個相信,我們想要彌補教育體制、課本裡,沒說清楚但又重要的部分,讓更多的孩子、甚至是學習陪伴者,能夠看見這些知識背後的價值與意義。知識不再只是考試會考的東西,能夠從此在孩子的生命中有新的啟發、建構新的關係!

LIS 邀請您,讓好教材不中斷,

您的支持,就能幫助科學史脈絡地圖更趨完整!

每月定期定額贊助,讓「科學史脈絡地圖」裡缺少的科學家,在您的支持下一塊塊拼回去!